查看原文
其他

1978年,南京路的“小新雅”来了这样一帮人

畸笔叟 畸笔叟 2021-03-26


插队落户插到五十年,居然也插成了人生的大欢喜。

各种知青群都聚会,吃饭。我插队过的那个老公社甚至席开十一桌,一百多个人,可谓真正的“大餐”了。

我没去,不过听听也开心。

 

这样的大餐倒让我想起了41年前的另一次大餐。那个时候,我们刚刚做回上海人。

这话还要从十年前说起。回城后,我与下村的兄弟们竟然有20多年没有音讯。等到重新会面,已经是21世纪也快要过去10年了。

除了上文我写到过的他们中间的三人大模子、老尼姑和笃哩开着车来我家,在芝麻餐厅小聚,后来我们还碰过一次头,吃过一顿饭。

 

那一次,我们是六个人。老尼姑没来,除了大模子、笃哩,还有阿吴、毛刁和大将。

六个老男人一起大口喝酒,大声谈话,开心地笑,放肆地笑,笑到眼泪出。

“多少年了,没有这样笑过。”阿吴一次又一次地推起眼镜拭泪。

“上次一起吃饭是哪年?”有人问。

“还在江西吧?”大家的记忆也都有些模糊。

其实不然。

我说,回上海后,我们在一起吃过一顿饭的。

 

那是1978年的冬天,不知道是谁提议,说应该为了我们大家“重做上海人”而庆祝一番,好好地吃一顿。

事实上,我们中间有些人还没有真正重新成为上海人,只是江西方面已经出具证明同意我们返城,虽说上海方面的所谓“复查”将是走个过场,但毕竟还没有给我们户口准许迁入的正式证明。

但我们已经等不及了。

 

地点就放在当年上海最好的菜馆——南京路小“新雅”,即今新雅粤菜馆。当年的大“新亚”是指北四川路上的新亚大酒店。

好像来了22个人,清一色的“光榔头”(男生)。下村的男人当然悉数到齐,好像还有东庄的,秀飞秀弟他们好像都在的。

之所以还记得人数,是因为那次是“劈硬柴”(AA制)。

当年新雅办喜酒,一桌“和菜”,25元起板。一般小饭店15元就可以起板了。新雅最贵的“和菜”有40元甚至60元的,那是要上茅台了。

我们事先想好了,吃点菜,机动一点,也许可以再省一点。人穷志短啊。所以,事先每人收5元钱,多贴少补。

5元可不老少,我说过,那年头,上班族工资一律36元。换算成现在的水平,以月薪4000元为例,5元就相当于三四百元哪。

人均三四百元,放在当下,无疑也属于饕餮大餐了。

 

那时的新雅粤菜馆还只是个两层小楼吧。

楼下右手边是外卖叉烧包什么的,左手边放几张小桌子,供小吃,或让老广东老顾客吃早茶。

一部木头扶梯上去,楼上也不大,最多能放七八张圆台面。

那天晚上,我们占了中间的位置,用6张方桌拼成一个大桌,堪堪挤得下22个人。

 

对于新雅粤菜馆来说,那晚无疑更象一场灾难。

新雅毕竟是沪上数一数二的菜馆,来的客人多少有些档次,温文尔雅,彬彬有礼。

这下好了,突然跑进来22个头发蓬乱、中山装最上面3粒扣子基本不扣,喇叭裤、尖头皮鞋,嘴里说每句话都要带着爷娘,背故意稍驼,叫做“十只老克勒九只虾”,走起路来还要横肚里摇了摇。

外人眼里,一言以蔽之,就是流氓,至少是流氓腔。

 

我们知道自己的吃相难看,不像话,怕店家报警,就故意编了个故事,说是谁家冤案平反了,落实政策了,所以来庆祝,意在博取同情分。

但谁家象个平反的样子呢?座中个个贼头狗脑,唯独“大模子”史贤华一脸正气,且此兄向来作风严谨,少言寡谈,那天,也惟有他的蓝色“的卡”中山装一直扣到“风纪扣”,很像高干子弟。

于是,我们把事先凑来的钞票,尽量换成十块头(当年最高币值),包在外面,五块头放在里面,一叠头放在他上衣口袋里。还特意关照他,吃到一半时,存心叫一个年纪稍长的堂倌过来,拿出钞票来亮亮相,让店家相信我们编的故事,也让店家放心,我们决不会“打秋风”,更不会吃“霸王餐”的。

 

点菜的是我,旁边当然还有一两个“撬边模子”(托儿)的。

当年,恁大的新雅粤菜馆,还没有恢复菜单呢,所有的菜名和价格都写在流水牌上,一塌刮子只有十六七样。

堂倌显然有些鄙视我们,强压怒火来应付。广东馆子嘛,先来一个老堂倌,开口就是广东话,算是“下马威”:

“想食咩?我同你落单。”这两句广东话难不倒我。

我哪里肯让半步,厾过去一句:“侬有啥好介绍?”

我事先问清爽,而且操练过的,这是上海老吃客的第一句回头话。老底子从来不作兴讲什么“哎,倷有啥特色菜”这种小家败气的话的。

“要么来只戈渣?”他指着流水牌上最贵的那个菜,两块两角。这个菜现在好像叫“炸鲜奶”?

我心想,哼,两块两角算个鸟,我们一共110元可以点侬50客了!

但我不动声色,故作犹豫状,用余光观察那老堂倌脸上隐隐的得意。

身旁两位仁兄也都是“影帝”级别:“啊?介贵啊?”

少顷,我拖长了声音答道:

“格末……,要么先来……先来个两客好了。侬还有啥好介绍?”

同伙终于忍不住喷笑起来。

 

那堂倌先前的得意迅速消失,面色尴尬。

我趁机说道:

“老广东,侬也覅烦勿轻爽了,一塌刮子这点菜,阿拉吤许多人,点啥物事点?迭能否啊,统统撸两遍!”

老早上海滩上,把饭店所有的菜点个遍,叫“统统撸一遍”。都点双份,当然是“统统撸两遍”了。

广东老堂倌确实很犹疑的。怕我们不会钞。

还好我们事先都有剧本,待会儿,会让“大模子”将钞票亮相的。

 

那年头,我们的胃口绝对超级好,30多客菜呢,后来好像还加了几只欢喜吃的。酒喝了不少,每人还4两米饭。我看大家好像还没吃饱的样子,还特会跑到底楼去,一两一只的叉烧包,我要了40只。临了,照样盘子只只底朝天,统统吃光。

那晚也是,22个男人一起大口喝酒,大声谈话,开心地笑,放肆地笑,笑到眼泪出。

 

时代正处于百废待兴的前夜,我们并不知道,我们将迎来最好的十年。不过,既然重做上海人,前路总是充满着机会和希望。

虚度41后,且不谈机会和希望,有人先走了。

 

(完)


我最近还写过:


50年了,总有人陪不了我们走这么远

50年前的今天,我们就这样被你“欢送”

五十年前的今天,就这样被你“欢送”2

五十年前的今天,就这样被你欢送3

五十年前的今天,就这样被你欢送4

五十年前的今天,就这样被你欢送(大结局)

“老克勒”,只是个传说

情人节谈谈外滩情人墙(上)

情人节谈谈外滩情人墙(下)

从“犯关”到“卖橄榄”到“洋泾浜”

偷小菜吃

有人上门来打蜡,还记得么?

淘浆糊:上海言话里最后的切口

“老虎窗里掼炸弹”与“六缸水浑”到底啥意思?

“老虎脚爪”去哪儿啦?

“敲煤饼”,一个最短命的上海市井俚语

“上只角”,“上”在哪里?

上海话形容面孔难看的44种讲法

上海人家怎么晾衣裳?必须拉挺刮?必须翻个面?

上海人家的揩布都是分三六九等的吗?


告示:我2018年出的两本拙著《上海名堂经》和《上海有声色》已上架(均为有声读物,用手机扫描每篇题目下的二维码即可收听我读那篇文章的沪语音频)。

需要购买签名本的请扫描下面任何一个二维码加入“畸笔叟签名售书群”,然后按群内客服的要求去做即可。谢谢各位捧场。



如果用手机打赏,请长按此二维码。




   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    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